发布时间:2018-03-15 18:11
文章来源: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
作者:
浏览次数:1515
陶海明是一名普通农民,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他始终相信科学,善用科学,成为了当地的种养能手、科技致富带头人、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,在元阳县南沙镇南林社区新寨村,提起陶海明人人都称赞。
学科技用科技 走上致富路
新寨村人多地少,村民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仅能解决温饱问题,经济来源单一一直困扰每个家庭。陶海明认为,仅靠勤劳不行,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真正走上致富路。1992年,南沙镇政府第一次举办芒果栽培技术培训班,陶海明参加了培训。这次培训,为他日后发展种植业发挥了很大作用。1988年,元阳县开始了南沙新城区建设,陶海明家承包的土地全部被征用,变成了失地农民。拿着政府补发的9700元征地补偿费,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:“不能坐吃山空啊!更不能给国家背包袱。”
作为一个农民,他首先想到了用这些钱去发展种植业。早在1993年,陶海明在全村第一个与南沙镇政府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芒果,2001年,他又分别在麻栗寨河天生桥和新寨后山羊厩承包了70余亩荒山搞芒果种植。
初期,由于缺乏种植经验,果园发展举步维艰,于是,他先后4次到元江、墨江等地进行实地学习考察,向当地芒果种植户请教果树种植、嫁接、培育、管理等技术,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总结,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芒果种植模式。目前,陶海明种植的芒果已发展到12个品种,年产量可达30至50余吨,每年仅芒果一项收入就在3万元以上。在芒果种植获得成功的同时,农闲时节,陶海明还不忘思索其他致富之路,用半个多月时间在呼山畜牧厂讨教科学养猪、养鸡技术后,在芒果园中建起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猪厩和鸡厩,开始了原生态生猪和山地鸡养殖。如今,最多的时候每年出栏生猪100余头,销售旱鸭、山地鸡共2000多只,销售收入在5万元以上,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致富带头人。
2005年,南沙镇成立了以陶海明为会长的南沙镇农业生态协会,涉及406户农户1827人,自协会成立以来,他充分发挥服务指导作用,积极为会员提供管理、技术和销售信息服务,解决大家在技术、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难题。
作为会长的陶海明,为了协会的经济发展,在开展“十户一体”活动中,分析形势、拓宽思路、大胆变革、积极创新,创立了“十户一体”组体新模式,经过摸底调查,认真选好联体党员,科学编体,成立了养殖体、种植体、营销体等,每个“体”下又分别设立了几个小体,如“生猪养殖体”、“山地鸡养殖体”、“香蕉体”、“反季蔬菜种植体”、“信息体”等,每个“体”都由党员牵头,不断丰富和充实了“十户一体”活动。同时,根据镇党委、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,陶海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,建立“公司+协会+支部+基地”新型发展模式,在中信公司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,创建了占地10亩的农业科技培训基地,以大棚培育优质香蕉苗、黄瓜苗、芒果嫁接和反季蔬菜苗为主,兼引进名特优系列新品种,并组织农业、林业等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种植方法、品种改良、良种推广、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。农户根据市场需求,种植冬黄瓜、辣椒、茄子、苦瓜、番茄等反季蔬菜,在市场上颇受欢迎,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,成为该县低热河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。2007年,协会引进建水马军果蔬菜协会在菱角塘、排沙种植137亩以韩国朝天椒为主的冬季蔬菜,亩产量7000元,共收入96万余元,扣除成本后,每位会员每年蔬菜收入均在4500元左右。
树立党员形象 牢记党的宗旨
陶海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没有忘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。2007年,南沙农业生态协会党支部建立,陶海明任党支部书记。在支部建设中,陶海明认为,一个支部一面旗,一个党员一盏灯,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、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,关键在于党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,在处理事情上,能否做到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。为了搞好支部团结,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,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,尤其是当上农业生态协会党支部书记后,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,坚信团结出战斗力、团结出生产力,团结才能共同致富。
“农村富不富,关键在干部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协会党支部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。他组织协会的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投入建设资金20万余元,举办党员学习班、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1200余人次。在协会中,他积极开展评选“种养能手”、“产业化带头人”、“致富能手”等活动,通过典型引导,榜样带动,全体会员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,呈现出社会治安安定,邻里和睦,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、共致富的新景象,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。
过上富裕生活的陶海明并没有忘记乡亲,他主动与困难党员黄正福结成了帮带体,不仅把自己新建的猪厩无偿提供给黄正福使用,还拿出自己的积蓄,帮助黄正福家买了三只仔猪,仅这些就花去了他家3000多元。同时,他还联系了刘正福、杨朝科、陶成贵三户致富群众,通过致富户的帮带,又联系了白开洪、黄正福等6户困难群众。在他的传授下,全村不少人熟悉了芒果栽培、管理和生猪的养殖、防疫等实用技术。如今,全村49户村民发展芒果种植上千亩,家家户户进行科学饲养,人均纯收入达1400余元,成为了元阳县农村收入较高的富裕村。
下一篇: 退伍军人陈志华 捐资助学十余年